当前位置:首页  天际要闻

2025年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论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

2025-04-21来源:商学院作者:昝寻寻 于波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林雯访问量:971

4月20日,2025年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论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该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此次论坛聚焦“应对气候变化、打造低碳经济”主题,汇聚了跨学科院士专家、行业领军人才及媒体代表,旨在搭建高端对话平台,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深入探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绿色低碳产业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以及培育我国绿色低碳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有效路径。

本次论坛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生产力学会、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绿色专委会主办,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中国生产力学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提供学术支持,南京玄武·江苏GDC国际数碳谷、江北新区投资促进和商务局、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气候经济与低碳产业研究院、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协办。

开幕式上,校长陈海山为论坛致辞。他说,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明确提出“双碳”战略目标彰显了应对气候危机的决心与担当。本次论坛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陈海山表示,学校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已构建起“一体两翼三维”的特色学科体系,拥有气候系统预测与变化应对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未来,学校将持续强化对论坛的支持力度,致力于打造特色鲜明、紧跟国际前沿的高端学术平台,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史丹在致辞中表示,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背景下,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通用语言”。然而,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给我国传统高碳产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史丹认为,从国内发展来看,我国已明确迈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她对南信大在气候经济与低碳产业研究领域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并期待各方能够深化合作、凝聚共识,搭建起学界与业界高效互动的合作平台,以知识赋能实践,共同将论坛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创新突出的高端学术品牌。

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进才在致辞中表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产业低碳转型,不仅关乎当代人的福祉,更深刻影响着未来世代的生存根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与经济增长,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他说,本次论坛深度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对探寻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级学会,中国生产力学会将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支持论坛向更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在致辞中表示,绿色低碳产业不仅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支撑,更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作为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强省,江苏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肩负着重要使命,通过实施一系列系统性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他希望各方借助此次论坛平台,深入交流、碰撞思想,以推动发展与保护良性互促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共同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江苏智慧,为江苏绿色低碳实践探索创新路径。

现场,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中国生产力学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苏省生产力学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南京市玄武区徐庄软件园等单位共建“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论坛”,在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领域构建起跨行业、跨学科和跨方法的协同创新平台,将为学术资源整合与理论创新突破、政策实践支撑与产业升级赋能。

主旨演讲环节,五位学界大咖站在全球化的视角,交流业界实践经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史丹以“新型工业化与新能源体系”为题,从新型工业化的特征、新型能源体系特征与建设重点、能源气象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紧密结合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解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部委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以“国民经济循环的逻辑与新动力产业塑造”为题,深入剖析了传统经济模式的内在机制、全球经济联动下的资本流动规律,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内容。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明认为,气候适应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调整,更是一场涉及成本效益核算的系统性变革,既要精准量化适应行动的成本投入与综合收益,又要深度解析适应决策的全周期机制。欧洲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姜彤以“气候情景与韧性治理方案”为主题,结合全球及中国碳排放现状,深入阐释了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韧性治理框架。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聚焦“零碳能源产业体系助推转轨别离化石燃料”主题,从转轨别离化石燃料发展轨道的道义理性与发展刚性、市场理性、产业链体系的重构以及零碳产业体系发展的进程展望四个维度展开深度阐释。

本次论坛创新构建双轨对话机制,设置了“面向碳中和的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研究”“气候变化应对与绿色生产力协同发展”两大平行论坛,形成多维学术对话空间。


陈海山致辞

史丹致辞

王进才致辞

张新科致辞

共建“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论坛”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