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与管理水平,推动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4月22日下午,学生工作处在东苑晖园社区举办了“遇见更好的团队——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心理学智慧”专题培训。活动由学工处处长文亚平主持,特邀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周红教授担任主讲,各学院党委副书记参与活动。本次培训通过理论解析、案例剖析与互动交流,实现了“视野拓展、工作指导、心理疗愈”三重目标,为我校学生工作注入了新动能。
视野格局的拓展提升:专业理论与高校管理相融
周红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三大心理学流派切入,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场景,深入剖析了高校管理中的心理学智慧。她强调,学生工作者需关注“潜意识对行为的影响”“情绪管理与角色意识”“团队赋能的心理学效应”等核心议题,并指出:“高校管理不仅是制度的设计,更是对人性的理解与共情。”通过“罗森塔尔效应”“破窗效应”等经典案例,周教授引导参训人员从心理学视角重新审视学生工作的战略定位,提升全局思维与人文关怀能力。
别开生面的工作指导:创新方法与实战工具并举
培训聚焦实用工具与方法论创新。周红以“标签效应”为例,提出通过正向激励引导团队自我审视;运用“鲶鱼效应”阐释如何通过引入新鲜力量激活团队活力;以“贝尔效应”强调管理者应甘为人梯,托举团队成长。同时,她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从安全感到自我实现”的团队成长支持路径,并强调:“管理工作需从‘问题导向’转向‘资源导向’,让优秀被看见、让成长被赋能。”参训人员纷纷表示,这些方法论指导“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可操作性”,为破解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难点提供了新思路。
真诚感动的心理疗愈:案例共情与自我成长同行
培训中,周红以真实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为引,呼吁学生工作者“看见每个孩子的孤独与渴望”。她动情讲述了辅导员连续六年陪伴学生成长的励志故事,强调“真诚的期待与持久的关怀是化解危机的最强力量”。此外,周红结合自身职业经历,分享了“自我觉察”“情绪管理”等心理调适技巧,鼓励参训人员在服务学生的同时“守护内心的光”。
总结互动环节,文亚平表示,这场培训不仅是工作指导,更是一场“心灵的疗愈之旅”,让人在共鸣中重拾初心与使命感。此次培训为我校学工队伍打开了心理学视角的“工具箱”,也为学生管理工作注入了更多人文关怀的力量。未来,学生工作处将持续推进专业化培训体系建设,助力学生工作者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赋能中,成就更好的团队,培育更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