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AI志愿小队的主讲志愿者王一诺以豆包APP为例进行AI教学,20余位中小学生的目光立刻被屏幕上跳动的AI图标所吸引。 近日,一场以“AI创意启蒙”为主题的课堂在此开启,孩子们通过音乐生成、图片猜谜等互动,在笑声中触摸技术温度,在讨论中思考创意本质。
AI音乐生成,“听见”创意
“请创作你心中想要的歌曲!”王一诺话音刚落,孩子们便争先喊出关键词:“汗水”“加油声”“接力棒”“终点线”……一个穿汉服的小女孩突然举手:“我要‘摇滚版的毕业歌’!”志愿者将这些词汇输入豆包APP,几秒钟后,一段融合了鼓点、欢呼音效与校园民谣旋律的音乐在教室响起。孩子们跟着节奏拍手,有的甚至跟着AI创作的歌词哼唱:“最后一次跑操场,风在耳边喊加油……旁听的家长们站在后排微笑,有的掏出手机记录下孩子眼中的光芒。当技术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可听的旋律,孩子们发现创意无需复杂工具,关键是敢想。音乐生成不仅是技术体验,更是用数字语言表达内心的初尝试。
AI图片猜谜,逻辑思维悄然生长
在AI图片生成环节,志愿者引导孩子们用文字描述成语,再由豆包APP生成图片供其他组猜测。第一组小朋友商量后给出指令:“画一条蛇,爪子很小,旁边有一支笔。”几秒后,屏幕上出现一条正在用爪子握笔“添足”的蛇,立刻有孩子蹦起来:“是画蛇添足!”另一组描述“一个杯子,上面有弓的影子”,AI生成的图片中,酒杯里倒映着弯曲的弓影,像极了蛇的轮廓,“杯弓蛇影!”答案脱口而出。孩子们围在手机前讨论:“为什么AI知道要画爪子?是不是关键词要更准确?”此起彼伏的问号里,逻辑思维与语言精准度正在悄悄生长。从文字到图像的转化,孩子们在“给AI下指令”的过程中锻炼了结构化表达能力,也发现技术需要人类的清晰引导,创意的第一步是“说清楚想法”。
当AI遇见创意,是颠覆还是助力?
“AI会杀死创意吗?”讨论环节一开始就火药味十足。有孩子举着AI生成的画作说:“如果AI能画得又快又好,以后没人学画画了怎么办?”立刻有反对声响起:“刚才‘画蛇添足’的图片是我们先想到成语,AI才画出来的呀!”王一诺引导大家思考:“如果没有你们的关键词,AI会自己编故事吗?”孩子们逐渐意识到:AI更像是“创意的助手”——它能快速实现想法,却无法替代人类“第一个想到点子”的大脑。有个男孩总结:“AI可能让懒人不再思考,但会让爱想的人想得更酷!”开放式讨论打破非黑即白的认知,孩子们学会用辩证思维看待技术,明白“工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态度”,这正是数字时代必备的思维素养。
当孩子们为让AI生成更满意的图片,反复调整关键词(比如把“小爪子”改成“多余的爪子”),他们正在实践“人机协作”的核心——用人类的智慧驯服技术;当家长们从最初的旁观到掏出手机与孩子讨论“怎么让弓的影子更像蛇”,技术不再是代际隔阂,而是亲子共学的桥梁。最动人的是,下课时有孩子追着问:“下次能不能用AI做动画?我想让画蛇添足的蛇跳起来!”这份对技术的主动探索欲,正是创意永不枯竭的源泉。
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AI志愿小队的成员们深知,技术的温度,藏在每个愿意为童心停下脚步的瞬间。未来,同学们将带着更多这样的课堂走进社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字时代自信地说:“AI是我的工具,而创意,永远属于我。”
AI志愿小队的同学在宣讲中
课堂现场